打造生态文明发展新范式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安吉县考察时,明确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九大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两山”理论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在全国落地生根,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遵循。践行“两山”理论的根本目的在于持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打造生态文明发展新范式,当前的着眼点是在“十四五”规划中为绿色发展谋篇布局。

“两山”理论核心是发展方式变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妥善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就是要妥善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既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而是把自然生态环境视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活跃因素。这是“两山”理论对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精髓要义。

对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习近平同志多次进行过生动精辟的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从理论到实践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治国理政的理论武器和基本遵循。

“两山”理论的逻辑主线就是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两山”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生态环境无价或低价的传统认识。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全新价值理念,就是希望通过改革创新,让自然风光等生态要素同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一样,也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近年来,总书记从重庆、武汉考察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到甘肃听取祁连山生态修复情况,到云南察看滇池保护,再到甘肃兰州和河南郑州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今年先后到浙江安吉、陕西秦岭、山西汾河、宁夏银川的考察,释放出坚定不移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号。今年是我国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也要开启“十四五”发展新的历史征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挑战,总书记一以贯之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15年时光荏苒,“两山”理论日益深入人心,促进了发展观和政绩观的转变。在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不确定的外部环境,我们要牢固树立“两山”理论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引地位,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打造生态文明发展新范式

自工业革命以来,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取向、以无节制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工业文明发展范式,在换取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日益失衡。工业文明下竭泽而渔的增长模式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损害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类逐渐意识到,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工业文明时代所形成的价值观进行彻底改造与重塑。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全方位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描绘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间表: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中国;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美丽中国。因此,“两山”理论对于我国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打造生态文明发展新范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展范式是围绕发展问题形成的有关发展内涵、发展过程、发展目标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认知。生态文明发展范式的伦理基础是尊重自然,在制度设计上寻求生态公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新范式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生产要素和生产力,目标函数是提升社会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强调以可再生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要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倡导绿色消费。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发展范式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客观发展规律,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致力于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理念上具有明显优越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中后期,面临资源依赖程度高、环境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的挑战,资源环境和生态状况决定了我国必须要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从国际层面来看,2019年欧盟推出欧洲绿色新政,提出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和经济增长完全脱钩,使欧盟经济更加具有竞争力。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全球转型发展的要求。我国已经提出新时期“两步走”的生态文明目标愿景,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国际担当相对应,目标愿景也要和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大趋势相契合。

为绿色发展布新局谋新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央政治局决定,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研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也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外部环境持续变化之时,“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格局”将成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主线,新发展理念将融入“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把握正确方向。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将与日俱增,更加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促使人们反思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幸福的含义。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深入人心,“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的广度、深度、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落实“两山”理论,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快弥补生态环境资源领域的短板,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落到实处,确保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

因此,“十四五”时期,我国力争形成绿色发展基本框架,全面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型。在发展理念上,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落地,形成包括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金融等在内的完整绿色经济体系。在政策目标方面,将“十四五”规划绿色发展目标与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衔接,在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同时,为经济增长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在重点领域方面,把握疫后经济复苏的战略机遇,将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绿色复苏需求结合,推动绿色发展,为构建生态文明发展新范式、建设韧性经济社会确立方向。力争“十四五”末碳排放达到峰值,在国际社会彰显道义责任担当,与欧盟绿色新政“碳中和”目标呼应,共同引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